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4年03月14日 16:00 来源:红果开发区 阅读:3677 评论:(0) 收藏本文

各县、特区、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水城军分区,各人民团体,各经济开发区,省属驻市有关单位,市属企事业单位:

市委、市政府同意《六盘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7日


六盘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根据《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六盘水市情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本纲要。


序      言


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当前是六盘水市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和“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高度重视和落实好人才队伍建设。

2003年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发展总体呈现出总量稳步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逐步改善的趋势,人才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人才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的框架初步形成,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截止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4.2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达到1.1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3.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47万人(含省驻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达到7.5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30万人,人才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49%。

全市在不断改进人才工作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坚持科学人才观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前提条件;坚持党管人才是推进人才发展工作的首要保障;坚持以稳定现有人才和盘活人才资源相结合是推进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坚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是推进人才发展工作的关键举措;坚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发人才是推进人才发展工作的正确导向。

同时也要看到,全市的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很适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开发措施不足,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够;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短缺;人才的区域、行业和产业分布不合理;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投入渠道和方式单一。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到2020年,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将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经济整体结构、综合经济实力和地区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工农差距、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协调;建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些发展变化将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迎来良好机遇。同时人才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如区域间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对六盘水市稳定人才、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对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主动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的道路,培养造就一支讲政治、谋全局、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开拓型领导干部队伍和服务优良、勤奋敬业、清廉务实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培养造就大批懂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精神,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市人才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人才优先发展,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努力建设总量不断增加、结构逐渐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党管人才原则是做好人才工作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揽人才工作全局,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关键问题,促进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2.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动力,围绕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破除制约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各种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

3.坚持素质提升。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切实把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导方向,大力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把人才资源开发由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大转变为质量和数量的共同提升。

4.坚持服务发展。树立和倡导“人才重在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始终坚持人才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服务,把“干事创业,服务发展”作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各类人才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发挥各类人才在各个领域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战略目标

未来10年,全市人才发展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2015年前在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各项措施的同时,重点对人才发展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力争在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制度建设上有所突破;后5年要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人才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到2020年,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培育人才重要基地,建设各类人才施展抱负和才能的理想平台,实现人才发展在以下6个方面取得大的变化:一是人才总量较快增长;二是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三是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四是人才体制机制趋于完善;五是人才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六是人才效能明显增强。

——到2015年,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8.4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达到1.2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1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05万人,技能人才达到9.9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4万人,人才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97%以上。

——到2020年,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5.4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达到1.2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7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72万人,技能人才达到13.3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7.54万人,人才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2.42%以上。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统筹推进五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围绕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意见》,推进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领导班子结构明显优化,干部队伍作风明显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明显完善。实现党政人才总量基本稳定,人才选拔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和能力大幅提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相对稳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85%以上。

主要举措:从服从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适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对党政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在干部教育培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加强政治忠诚教育,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通过继续坚持完善正确用人导向机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积极探索和规范多种形式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范围,始终坚持和逐步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加强和完善干部的考核评价、管理监督、交流等制度,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力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执行力。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到2020年培养一批熟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能够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具备较高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能为企业设计创新的技术路线、构建创新的价值链、强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源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17万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40%以上。到2020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72万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60%以上。

主要举措:全面启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在2015年底前将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后备管理人才普遍轮训一遍。以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及后备管理人员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为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提供平台。建立健全考核任用机制和完善业绩薪酬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六盘水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和标准体系。大力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开展创业培训,实施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视野开阔、敢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5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8.72万人。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机制,拓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渠道。到2020年,争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增加5人、省管专家增加10人、市管专家增加50人。

主要举措:适应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体系的需要,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完善带薪学习、定期进修、岗位培训、在职进修、出国深造等多种途径的培训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培养、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加快引进领军人才。建立优秀团队科技创新制度,重点培养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群体科研人才的优势力量。综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4.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适应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全市现有技工学校、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大中型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实体培训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到201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9.98万人;到2020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3.36万人。逐步缓解全市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主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促使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中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结合企业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构建一支专业层次结构和数量配置合理,创新能力强、技术精湛、作风过硬,适应六盘水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继续推进“职技校资源整合”工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途径,做到高中毕业后未升入大学、初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中的学生都能进入职业技术院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用5—6年的时间推动全市技能人才在培养、使用、待遇、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繁荣农村经济为重点,大力鼓励发展自主创业型人才,着力发展技术推广型人才,挖掘发展能工巧匠型人才,全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服务、评价、激励机制更加健全,配套措施更加完善;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教育培训途径,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基本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农村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参与农村人才工作的氛围逐步形成。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4万人;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7.54万人。着力打造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各方面实用人才。加强各类培训项目的整合与衔接,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坚持各类农村教育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文化知识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组织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大力培养适合本地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二)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1.特色优势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根据全市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选拔等相关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能力突出、数量充足的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5.34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1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9万人,技能人才2.3万人。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6.44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3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29万人,技能人才2.78万人。

主要举措:着眼于建立健全有利于大批优秀企业人才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制定符合全市实际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等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六盘水师范学院和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项目资金及技术人才等优势,充分发挥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载体作用。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养、稀缺人才加紧培养、其他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投入。

2.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继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形成领导有力、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城市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经营城市和规范管理城市的能力水平。到2015年,市级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公务员8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县级7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到2020年,市级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公务员9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县级8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管理职业资格体系,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等各类技术人员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

主要举措:到2015年,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各级干部普遍轮训一遍,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和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培训,以及城市规划、建筑施工、市政建设、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风景名胜遗产保护、城镇改造、建筑节能和各项行政法规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注重加大节能节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和新设备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依法执政能力。到2020年,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城市建设、经营、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建设行业技术工人登记制度,力争一线操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半数以上人员持有中级和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管理。

3.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继续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外派、培训和送出去培养等方式,到2020年培养出25名以上高层次学科(学术)带头人。加大创新型科技团队建设,到2020年传统支柱产业、新兴支柱产业、优势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4个,市级创新团队达10个;争取国家支持在我市的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科学,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实施“六盘水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以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学科和研发基地为依托,以选拔、培养和引进为手段,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科技拔尖人才制度。结合六盘水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培养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形成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投入,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产品创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培养和吸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积极实施科技特派员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培训。围绕全市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并根据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情况,择优给予持续资助,以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4.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纳入人才培训总体规划,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自觉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形成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主要举措:根据“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出发,将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素质。进一步破除体制性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完善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资源开发的综合指导与服务,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增加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素质的提升与非公有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作用相适应。

5.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1‰,社会工作人才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比例为10∶1,社会工作人才达到总人口的1%左右,约有33000人,其中专业高、中级社会工作者3000人。

主要举措: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使社会工作从统包统揽的“全能政府”转向政社职能分离、政府职责更加明晰的状态,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得到壮大发展。大力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公共事务和提供社会服务的治理模式。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发展。逐步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6.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目标: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素质高,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能担当重任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10名左右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家,集中扶持并在全市形成各艺术门类总量100人以上的创作主体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10名左右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从业人员;着力培养造就3名左右国家级文化人才。加强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理论、新闻、社科、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举措:推动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大批宣传文化管理领导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形成宽覆盖、多层面、多专业的人才梯次配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巩固和提升“中国凉都”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同时,策划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凉都论坛”、“夜郎寻梦”、“走进原生态”、“北盘江峡谷行”、“多彩之光乌蒙行”等活动,借助省、中央主流媒体的力量,联动推出3—5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广阔舞台。

三、人才发展的重点工程

人才工程是推进人才发展的有效载体。今后10年,在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实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的同时,结合全市发展战略和重点项目,实施一批人才发展重点工程。人才发展重点工程的责任部门要密切配合,精心设计好具体实施方案,抓好人才发展重点工程的落实。

(一)党政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对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人才为重点,突出抓好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党政干部大规模培训,力争每5年轮训一遍,大力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突出抓好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领导后备人才的教育培训,采取在职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实践学习等方式,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党政领导人才。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锻炼干部,把干部放到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的第一线经受考验、积累经验;注重在基层培养锻炼干部,努力提高干部队伍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大企业、大集团的重点领军人才。编制全市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规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据库和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信息库,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有计划地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系统培训。

(三)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紧紧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开发全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能人才。推动全市现有五所技工学校改革,努力把六盘水职院及各技工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健全高技能人才评审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库,组建市高技能人才专业评审委员会,评选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

(四)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不断加强对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等为主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创业者和企业家培训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全面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扎实推进乡土人才开发。大力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为依托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五)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工程。根据六盘水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以联合办学、进修交流等形式,构建人才培训网络。开办六盘水急需人才的培训专业,发挥市内职技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开辟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引进能源、煤化工、新材料、冶炼、高新技术领域等紧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市场营运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

(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以高层次人才开发为重点,以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学科和研发基地为依托,以选拔、培养和引进为手段,突出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开发,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机制,拓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科研单位建设,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在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学科建成一批专业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人才的科研资助力度和奖励力度,调动青年人才创新热情和创业激情。

(七)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开发工程。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的源头和基础工作,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非公经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优化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发展环境,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实行同等政策。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谁受益,谁培训”的培训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的投入。加强人才资源的配置,鼓励国有科技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献智创业。

(八)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结合全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状况,制定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训规划,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合、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开发体系。逐步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做好“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

(九)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培训150人左右。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制度,每年举办1次以上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职干部学习交流活动;乡镇、街道文化专职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次集中培训;实行社会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每年举办1期以上各类社会文化从业人员培训班。实施民族民间文化发掘保护工程,引导支持基层文化团队、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创业兴业等形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客座专家定期讲座制度,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凉都论坛”系列讲座,重点在宣传文化系统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现代传媒信息技术等六个领域选拔培养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建立健全“六盘水文艺奖”、“六盘水新闻奖”,建立六盘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制度。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战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提出的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整合配置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机制制度。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开放化战略、产业集约化战略和集中开发战略,形成人才大竞争大引进的格局,不断扩大人才总量、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提升人才使用效益。

(一)开放化战略。逐步形成六盘水开放化的人才培养、使用、竞争和引进工作新格局,在理念意识、地理区划、行业部门之间打破狭隘的人才工作限制,把品德、业绩、能力和贡献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营造和谐有序的人才竞争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开放化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市内人才的培养和市外人才的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实现市内培养与市外培养相结合,加大在市外培养的力度;加大开放化交流学习,促进市内外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人才的强强联合。

(二)产业集约化战略。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和人才“两个发展”为目的,以产业集中、项目实施、科技攻关、教育培训等为载体,将一、二、三产业内人才按类型、层次、能力、年龄等加以优化重组,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的活动平台。围绕产业建设形成传统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人才聚集带,培养一批符合六盘水发展需要的创新团队;围绕行业发展形成教育、卫生、文化、农业四大行业人才聚集带,培养一批高水准的专业及学术带头人;围绕企业经营形成一批煤及煤化工、钢铁、电力、铝及铝加工、水泥等方面的若干人才聚集带,培养一大批企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集中开发战略。以全市发展急需的5类人才和6类重点领域人才为重点,加大对人才集中开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进一步整合人才投入资源,完善人才投入的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人才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标准,加强人才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人才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大对有利于营造人才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各个环节的投入,逐步提高人才的有关待遇、工作条件、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标准。

五、人才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优先发展教育,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1.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全市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推进城镇居民与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比缩小到1.5∶1,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以上,实现教育综合竞争力达到国内大中城市水平。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探索引入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督导评估。在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开设各具特点的“创新思维与技能”课程,举办全市性的青少年创新峰会,建立由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创新研究体系。

2.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利用六盘水师范学院及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项目资金及技术人才等优势,充分发挥其培养和吸引人才的载体作用,努力把其办成全市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学科带头人及技术、管理、市场等复合型人才的集聚地、培养地和扩散地。加大对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技校的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人才,努力把六盘水市打造成贵州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基地。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以整合资源与带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重点,以集团构架推动校企合作。大力加强市民族中学和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将全市四所技工学校整合建立六盘水市技师学院。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在职教育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提升素质。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区及家庭的作用,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对弱势人群予以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加强柔性引才,开创人才开发格局

进一步树立“柔性引才”观念,建立“引进智力是引才”、“引进成果是引才”、“引进技术同样是引才”的引才用才理念,进一步拓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思路,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研究解决引进人才的岗位安排和相关待遇,逐步解决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一是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采取团队引进、关键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重点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通过设立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特聘工程师,利用短期工作、项目合作、兼职及技术承包、技术入股、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柔性流动方式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二是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采取承包、领办、租赁、参股、合作、独资等方式,吸引市外人才到我市创业。

(三)推进制度建设,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1.推进党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式,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的竞争性选拔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专业技术岗位领导干部聘任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新老干部正常交替的机制。

2.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六盘水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对事业单位实施科学的分类管理。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健全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

3.健全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制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用管理办法,完善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委任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重大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4.建立重点产业人才集聚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加强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合理分布。以适应传统支柱产业、后续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研究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开发项目和措施。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加强市内外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大力开展地企共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紧缺急需人才。

(四)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系

1.健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坚持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全面推进以岗择人、竞争择优。采取竞争聘任、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选拔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聘用制度,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健全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办法,采取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市管专家评选工作,注重对发明创造、科技推广等各行各业、各个层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的激励和认可。对市管专家的科研条件、工作条件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给予一定的专家津贴。

2.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实践和贡献为标尺的、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

3.健全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人员以业绩考评为基础、岗位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相挂钩、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各类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奖励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制度。

4.健全人才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补充医疗保险。

(五)优化创业环境,推进人才作用发挥

1.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服务系统。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逐步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加快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重点加强市级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县级人才劳务市场,大力繁荣公益性人才招聘市场。

2.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资源服务系统。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市场软硬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和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加快人才结构调整步伐,建立人才结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平台。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人才预测和供求信息特别是重点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的定期评估制度。

3.建立和完善人才联系咨询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优秀人才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高级专家参与重大决策咨询或重大项目建设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中的智力优势和参政议政作用。

4.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服务系统。创新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农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专业人才定期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援工作的制度。注重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建立健全与我市发展相配套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六、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在市委领导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规划实施的责任单位,负责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任务分解、实施方案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办法,及时协调处理实施中的问题,定期向市委报告进展情况。

各级各部门要优先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将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的人才投入机制。

各县(特区、区)、各部门要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研究制定推进县(特区、区)、部门、行业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的具体措施,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跟踪规划整体执行情况,研究协调处理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并依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纲要执行中的措施对策,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各县(特区、区)、各部门要加强人才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制,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职能,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学术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全市人才资源开发。

附件:全市人才发展重点工程实施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实施责任部门

1

党政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市委组织部、市人资社保局

2

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

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市工商联、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人资社保局

3

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市人资社保局、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经信委

4

乡土人才开发工程

市农委、市委组织部、市人资社保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市文体局、市民政局

5

特色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工程

市能源局、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市经信委

6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人资社保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能源局、市农委

7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开发工程

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

8

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

市民政局、市人资社保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卫生局

9

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


联系地址: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联系电话:0858-3225001 3465368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54号 黔ICP备19012428号-1 版权所有©2011-2024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