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打造开发区“升级版” ——看红果经济开发区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驱动打造开发区“升级版”
——看红果经济开发区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毛启林 记者 宋迪 陈屏
以品牌创新、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当下,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正逐步走向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走进位于开发区一隅的贵州天刺力公司,现代化的厂房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饮料、果脯、果酒等系列产品。就在厂房的另一侧,专家正在实验室里展开科技攻关,科技研发的最新成果被很快应用于生产中。
科技创新,让企业不但拥有多项独家专利,产品质量更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天刺力”、“凉都圣果”等品牌“叫好又叫座”,并准备向创建省级知名品牌冲刺。
像这样以“创新”为本的企业,在开发区还有不少,富士康、紫森源、西南盘兴电子商务……走上了或立足高科技、或依托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之路。
2015年,开发区出台《加强品牌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政治、经济手段“多管齐下”,鼓励企业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创牌”下的转型考量
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让世界震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投资、出口为主导向的“中国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创新不足的缺憾。
就以手机市场为例,虽然大部分苹果手机都产自中国,但占据“产业链”顶端的国外公司攫取了手机利润的绝大部分,而组装手机的中国公司,尽管付出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却只能获得极微薄的收益。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品牌、创新以及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产业转型升级,也成为这两年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引人关注的“主旋律”。
对于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而言,转型升级的压力同样不轻。随着煤炭市场的日趋低迷,盘县传统的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其中很大一个因素就在于,以往的产业经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有限,缺乏创新的、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
开发区的设立,成为盘县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承载点。自设立以来,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不但在引进项目之初,就严格把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企业,更出台多项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方案》里,开发区明确提出,推进新兴产业品牌建设,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一批质量高、水平高、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同时,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形式,扩大服务内涵,推动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从某种程度上,《方案》为开发区设计了产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
开发区的品牌发展战略
在新出台的《方案》中,对开发区品牌发展战略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等各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划。
在未来15年里,开发区将培育创建1家以上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培育创建贵州省名牌产品(含贵州省服务业名牌) 5个以上,培育创建1至2家企业获贵州省“省长质量奖”,创驰名商标 2 个以上、贵州省著名商标 18个以上。
从政策上进行引导,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合理实施品牌扩张和延伸,利用品牌优势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委托加工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品牌。积极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等体系认证。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激励和保护措施。
从经济上予以鼓励,从2015年起,对当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品牌称号的企业,开发区管委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于其他获得省级以上品牌荣誉、或通过相关认证的,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
鼓励企业引进、培养高级人才,与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各种交流、培训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为品牌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还成立了以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再仁为组长的“创牌”工作领导小组,对成员单位统一开展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一次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品牌创新发展“持久战”正全面打响,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转型升级之路,未来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