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盘州春“绿”茶满园——看亿阳农业走茶产业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2017年08月17日 15:37 来源: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阅读:6550 评论:(0) 收藏本文

工人正忙着将加工好的茶叶加封、包装


□黄河龙 本报记者 宋迪

再次见到柯昌甫时,是在位于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的茶产业文化园。

这一次,却是因为茶产业文化园的茶叶加工,在创模工作中,被列为清洁生产的典型。

随着柯昌甫的脚步,我们来到生产车间门口。刚进大门,一股诱人的茶香便扑鼻而来。进到车间,地面干净整洁、设备整齐排列,工人正忙着将加工好的茶叶加封、包装。

“我们的茶产业,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绿色发展理念。”柯昌甫笑着对我们说。

在园区,柯昌甫的身份,是贵州亿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不过,柯昌甫还有另外的身份,那便是羊场乡红花湾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家庄村飞马茶场负责人。

这些年,柯昌甫以合作社为平台,立足茶产业,带领村民种植软籽石榴、车厘子、蓝莓、黄桃等精品水果,“接二连三”发展茶叶加工、农业观光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刚开始,柯昌甫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家乡太穷了,一定要改变面貌。”

为了这个理想,柯昌甫放弃了利润丰厚的建筑业,回到家乡搞起了茶叶种植。“茶叶需求大,市场不愁。发展茶产业,既可以带动脱贫,又可以美化环境。”

发展茶产业,前期投入大、收益空挡期长。一路行来,柯昌甫尝尽了酸甜苦辣。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即便是增加成本,也要保证茶叶的高品质。他说:“我们从开始种茶时,就选用最好的龙井茶,茶树的生长时间全部在3年以上,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种植过程中,全程无污染、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是绿色、纯天然的好茶。”

一转眼五六年过去了,现在,何家庄村、红花湾村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三变”改革,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何家庄村茶产业发展到2000余亩,红花湾村的精品水果也发展到7000余亩。

茶叶的优良品质,为茶产业发展打牢了根基。亿阳农业生产的绿茶一投放市场,便广受好评。“盘州春”“布依姑娘”“黔乡之韵”等品牌“叫好又叫座”,产品远销全省各地及广东、广西、山东等省份。

茶产业进入收获时节,这满山的茶场,便成了当地群众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何家庄村村民何诗学原先在广东、海南一带打工,两年前回到家乡。“家里的13亩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有6500元的分红,比种苞谷、洋芋划算多了。”他告诉记者,除了分红,在茶场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可以照顾老人。”何诗学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除了在合作社分红、茶场打工,不少村民还进入茶产业文化园,成为了地道的产业工人。柯昌甫告诉记者,厂里20多名工人,全部是通过合作社介绍来的。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管理人员高达10万余元。

操明语是红花湾村6组村民,现在是茶产业文化园的一名技术工人。“家里的地全部入了合作社,现在安心在园区上班。”他开心地说,自己年收入差不多有4万元,妻子在茶场打工,每天有70元收入,入股的土地每年还可以分5200元,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去年才买了辆面包车,过两年攒多点钱,再换辆好的。”操明语说。

茶产业起步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何家庄村、红花湾村也渐渐变了模样。

家乡的变化,让柯昌甫既高兴,又深感责任重大。2016年4月,柯昌甫去湄潭考察当地的茶产业,见识到了最先进的制茶工艺,这让他触动很大。“他们的茶厂,一天就可以生产一吨茶叶,抵得上我们半年的产量。”

考察回来后,柯昌甫立即将老旧生产线淘汰,引进了4条较先进的生产线,将年产量从原来的2吨,一下提升到20吨。“2017年上半年,我们产量突破6吨。产量提升了,不但效益更好,也更加节能降耗。”柯昌甫说。

“茶产业这样的绿色产业,既生态环保,又富民惠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柯昌甫相信,只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何家庄村、红花湾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联系地址: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联系电话:0858-3225001 3465368

贵公网安备 52022202000154号 黔ICP备19012428号-1 版权所有©2011-2024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